
根據《新科學人》雜誌報導,人類活動已將世界第三大雨林區變成可被氣候變化的火藥桶。 在一項針對蘇門答臘和婆羅洲林火的研究中,調查人員分析了當地機場50年的可見記錄。
多倫多大學大氣物理學家羅勃特•菲爾德談到:“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的干旱中,婆羅洲從高度防火區變成了高度易燃區。”他將這種突然變化歸於毀林快速增加和人口上升。
菲爾德認為,人類毀林造田使森林生態系統變得不穩定,即更加干燥並更易受到未來乾旱侵襲。 自1960年以來,通常由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導致的干旱已給印度尼西亞帶來數次大火。 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97和1998年,造成數百公里外城市上空的濃煙,並引起至少一起飛機相撞。
菲爾德指出,在東南亞林火期間,煙塵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罪魁禍首是位於林地深澤的泥炭燃燒。 印尼政府本月早些時候做出重開中斷兩年轉泥炭地為油椰等作物種植園的決定,而他的這一發現增加了對此計劃的憂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